- 開元道藏
- (開元道藏, 开元道藏) 道教最早的經籍總集。 道教經書主要是由道家書、 方書、 道經和傳記四大部分組成。 最早出現的是道家書, 如老、 莊、 關、 列等﹔其次是方書, 包括古代神仙家、 陰陽家等書, 如醫卜星相之類。 道經最早的是《太平青領書》(即《太平經》)﹔有關道教的傳記, 最古的如《山海經》、 《穆天子傳》、 《列仙傳》等。 據《漢書‧藝文志》著錄: 自黃帝、 伊尹、 太公、 老子以下, 三十七家, 九百九十三卷﹔神仙十家, 二百五十卷。 漢末三國以降, 道書先後出示頗眾。 東晉葛洪《抱朴子內篇‧遐覽》記載經、 記、 法、 文、 籙、 集、 雜、 圖、 符等九類八百二十五種, 共計一千二百九十九卷。 南北朝時, 宋陸修靜又廣為搜訪, 於泰始七年(471)上《三洞經書目錄》: 〝道家經書, 並藥方、 符圖等, 總一千二百二十八卷。 其一千零九十卷已行於世, 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〞。 此蓋道經分三洞書目之始。 不久, 梁孟法師又撰《玉緯七部經書目》, 是為七部之稱的由來。 梁陶弘景有《陶隱居經目》。 梁武帝普通四年阮孝緒《七錄‧仙道錄》列經戒部二百九十種, 三百一十八帙, 八百八十卷﹔服餌部四十八種, 五十二帙, 一百六十七卷﹔房中部十三種, 十三帙, 三十八卷﹔符圖部七十種, 七十六帙, 一百三十卷。 共四部, 四百二十一種, 四百五十九帙, 一千二百一十五卷。 北周武帝天和五年(570), 玄都觀道士上經目, 增入諸子論, 共二千零四十卷。 云有六千三百六十三卷。 建德中, 更令王延校定道書, 凡八千零三十卷。 並作經目《三洞珠囊》七卷。 《隋朝道書總目》載三百七十七部, 一千二百一十六卷。 唐初道士尹文操《玉緯經目》藏經七千三百卷。 其中最主要的則為陸修靜之《三洞經書目》和北周的《玄都經目》。 陸收實有行世經典一千九十卷, 蓋屬《遐覽篇》所提到的一些方書, 以及東晉以來楊羲、 許謐、 葛巢甫等人所傳的經笈符籙。 這批書由陸修靜整理並編目之後, 劉宋皇帝將其存放於華林園中, 一直流傳至唐初, 還大致完整, 此乃《開元道藏》的主要編纂依據。 玄宗先天中, 敕京都太清觀主崇玄等四十餘人, 據京中藏內經書二千餘卷。 稽其本末, 撰其音義, 名曰《一切道經音義》, 兼撰《妙門由起》六卷, 將所音經目與舊經目錄總為一百一十三卷。 開元年間, 玄宗詔令發使搜訪道經, 親加尋閱。 後由張仙庭主其事纂修成藏, 目曰《三洞瓊綱》, 總三千七百四十四卷。 另據《道藏尊經歷代綱目》: 〝唐明皇御製《瓊綱經目》, 藏經五千七百卷〞。 《太上黃後齋儀》卷五十二: 〝玄宗著《瓊綱經目》, 凡七千三百卷, 復有《玉緯》別目, 記、 傳、 疏、 論, 相兼九千餘卷〞。 諸說不盡相同。 天寶七年(748)招令傳寫, 以廣流布。 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書總集, 因成藏於開元年間, 故名《開元道藏》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